新闻分类

联系我们


地址: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建设街4-2

电话:0411-82471081

邮箱:ban602@163.com

传真:0411-82471589

网址:www.dljzhyxh.com

查看本所交通地图和交通路线

“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与产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协同发展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与产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2022-04-14 作者: 点击: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指数趋势增长。202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相比工业革命前升温超过1.2℃,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对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了中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为我国减排降碳提出明确的时间表,对推进世界脱碳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的需要,产业空间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资源约束趋紧,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国进入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对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产业空间互补协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我国产业空间格局还存在一系列不适应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约束的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长期存在空间错配。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而用能大头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计算,2019年华东地区发电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9.7%,用电量则达到34.6%,将近全国5个百分点的缺口,需要依靠煤电、水电的“西电东送”。此外,“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地区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华东经济发达地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极大缓解了东部地区的用能困难,但也存在管线建设、维护保养、能源损耗等巨大的经济代价,能源生产地与产业用能地的长期不匹配,造成了我国产业空间格局的不经济。

第二,工业出现由东向西迁移趋势,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迁移严重滞后。随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人力资本成本上升和环保规制力度加强促进高排放的传统化工、能源、钢铁、有色产业出现了“由东向西”的迁移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有意愿承接此类产业转移,且纷纷成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服务机构和工业园区。与此同时,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迁移步伐较慢,产业迁出地和迁入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步迁移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出现地区错配,不利于迁移工业企业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双碳”目标实现压力进一步增大。西部地区作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其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基础工业和高碳产业,本就存在较大的能耗“双控”压力。加之东部资源消耗型的产业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双碳”压力具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基于我国能源布局与产业空间格局错配的现状,需要在产业协同转移、打破西部地区高碳路径锁定、促进以城市群为单位的能源与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进一步开展改革创新。

第一,形成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转移新格局,促进转移产业减排降碳。鼓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积极吸引满足环保、能效的东部工业企业迁移,特别要注意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步迁移。重点要吸引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但不限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金融,节能与环保,法律、财务、企业管理等现代咨询,高端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产业等。以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化工业的同步迁移,保证我国产业链的整体完整性,促进迁入地经济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第二,加大西部地区能源革命力度,以绿色技术促进传统能源减排降碳,加快清洁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需要依托西部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从梯级利用、清洁生产、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依靠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开发,积极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路径,逐步形成多能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促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在低值达峰,并且能够较为快速地进入下行通道。

第三,构建以城市群为单位的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体系。要依托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推动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培育发展的重点城市群内部城市和城市群之间形成适合现有能源禀赋的产业错位竞争发展格局。一方面,鼓励每一个城市群形成多个能够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龙头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极。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创新,促进减排降碳出现空间联动效应,以集约空间形态,不断促进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


本文网址:http://www.dljzhyxh.com/news/1246.html

相关标签:

最近浏览: